1.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z6com




      1. 公司要闻行业动态
        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

        人民日报关注中药材质量④ | 炮制再麻烦 ,也不敢走“捷径”

        来源:     阅读次数:275     发布时间:2021-08-31

               中药炮制,是去除毒性、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。中药炮制高级技师于葆墀总结出炮制三大要领 :一要选材地道,“采其地,用其时”,遴选上等原材料;二要净料投料,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,达到更好的药效 ;三要依法炮制,按照器具 、辅料、时间等方面的严格要求,不惜费工费时,确保药材的性味得到修正 ,功效足以入药。可见,好药的诞生 ,离不开匠心。

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走进北京同仁堂的任何一家药店,都可以看到一副对联:“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”“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”。


        在同仁堂工作了近40年的于葆墀,对这句话最有感触:“医药关乎人命,制药人应当心存敬畏 。炮制是中成药疗效的关键,为求疗效,不敢稍有懈怠;不论中药配方的成本多么高昂,为出珍品,不敢稍有含糊 。”于葆墀说,中药来自于自然,成就于人心。唯有付诸匠心,才能无愧本草。


        重工序

        操作合要求,才能提药效




        走进位于北京大兴同仁堂股份前处理分厂的于葆墀首席技师工作室 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中药香味——于葆墀正在炮制“麸炒枳壳” 。


        今年61岁的于葆墀,是北京同仁堂中药炮制高级技师,从事中药炮制工作已近40年。虽然带了不少弟子 ,但从选药到炮制 ,于老都尽量亲力亲为。只见他先用中火,将锅烧热 ,再撒入麦麸,片刻工夫,锅中冒出青烟。这时,他将枳壳片倒入锅中,不断翻动,并适当控制火力,待枳壳片表面呈米黄色时取出。


        “麸炒枳壳相对简单,但也有不少讲究。”于葆墀介绍说 ,枳壳要先去瓤 ,麦麸的用量要适当 :过少烟气不足 ,达不到熏炒要求 ,过多又造成浪费。同时 ,麦麸的颗粒大小也有讲究:颗粒小  ,在炒制时会很快冒浓烟 ,容易变成黑色粉末,粘在枳壳表面  ,不好被筛去 。


        于葆墀还表示,中药饮片的炮制工序分为净选 、洗润 、浸泡、切制 、干燥、蒸煮、炒制、检测、包装等过程,前前后后共有20多道工序 。中药必须经过炮制,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、灵活用药的要求。药材的炮制,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,也是去除毒性 、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。


        比如,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,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 。如果炮制不当 ,重金属析出,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。因此,中药在炮制上有独到的工艺和要求。比如《雷公炮炙法》就规定,朱砂要用“水飞法”,目的就是防止高温造成汞析出。


        抓要领

        选材要地道,炮制须从严



        对于中药材的炮制,于葆墀认为应掌握三个要领。


        首先 ,要“选材地道”。所谓“地道” ,就是要用传统原产地的药材,采收时间要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,这叫“采其地 ,用其时”。还要“上等” ,一种药材分为许多等级,一定要选用最高级别的。拿安宫牛黄丸来说,配方采用牛黄、郁金 、麝香等11味药材而成 。“牛黄需要京牛黄,最好的牛黄产于张家口一带。麝香则要成颗粒状的‘当门子’,质量上佳 。郁金则要黄郁金,黄芩则要承德产的条黄芩 ,黄连要用四川产的鸡爪黄连。还有栀子,一定要用红色的 ,因为红色的栀子是成熟度最好的。”原材料的遴选标准如此严格,是为了产出疗效显著的产品 。


        其次 ,要“净料投料” 。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,如去芯、去皮 、去毛、去芦、去核 、去梗等等。比如 ,远志是植物的根 ,内有一根木心。远志有安神益智之功效 ,但它的木心疗效有限。炮制远志,必须要去净木心 ,才能达到好的药效。而这,可不是一件容易事:要将带木心的远志用水湿润,上碾子碾串 ,使根与根皮骨肉分离,然后一根一根地抽去木心,可谓费工费时。又如 ,安宫牛黄丸里的珍珠,必须要放在豆腐里煮上2至3个小时,这样才能确保珍珠表面清洁干净 。


        第三,要“依法炮制” 。古代医药学家恪守医道,对炮制药材所用的器具、辅料、时间等,都有严格的要求,以确保药材的性味得到修正 ,功效达到入药要求。“九蒸九晒”,是中药炮制中一种经典的方法,现在已经大大简化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熟地黄的炮制“如此九蒸九晾乃止” 。现在,熟地黄的炮制大多蒸熟 、晒干1次 ,便作为饮片入药。多者,也不过蒸晒3次左右 。九蒸九晒,至熟地黄“黑如漆 、亮如油、甜如蜜、香如饴”者 ,十分罕见。如果炮制不当,则会对药品的疗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。比如,一些有毒性的药材炮制,按照规定要泡15天至21天,如果不按此操作 ,它的毒性就不能很好地去掉 。


        “道地药材,配上精湛技艺,才有最上乘的质量 。”于葆墀说 ,只有一丝不苟地守护和传承,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才能回归“大医精诚”的初心 。


        传技艺

        加强师带徒 ,留住年轻人

         


        在几十年的实践中,于葆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由此也成为首届“北京大工匠”称号的获得者。


        “我们这个行业是师带徒的关系,经验的积累和传递很重要 。”于葆墀还记得,工作初期和刀工师父学切桑皮,由于桑皮具有黏液质 ,不润湿切不动 、太湿又打滑,师父就让于葆墀把桑皮洗湿,放到院子里冻一宿。在寒冷的三九天,第二天的头一件事,就是趁着有冰茬时切桑皮 ,因为那时切刀不打滑,很容易切 。这一下子就解开了于葆墀的疑惑 ,“师父不帮我捅破窗户纸,很难知晓这其中的宝贵经验。”


        去年10月,于葆墀到了退休年龄,但他仍然忙于教学。“到2020年,我工作室的徒弟带完,再彻底退休。”于葆墀说,“中药炮制 ,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 ,是中医药最具原创性的文化和技艺之一 ,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,其中包含着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及丰富的经验技艺。”他说 ,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中药炮制技艺传给更多人,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。


        然而,由于诸多原因,中药炮制目前面临“后继乏人、后继乏术”的问题 。于葆墀坦言,“中药炮制 ,是件又苦又脏的活儿 ,待遇又不高,留不住人才,特别是留不住年轻人。”因此,中药炮制领域正面临“师傅越来越老,徒弟越来越少”的尴尬局面。“想要从年轻的中药炮制师,成为有名的炮制界专家,没有数十年的沉淀,是达不到的。”于葆墀表示,中药炮制师的门槛虽不高 ,但想要成为大师,难度却不小。这便是业界所说的“进门容易进山难”。


        于葆墀建议 ,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努力 ,建立相应的机构和机制,鼓励有经验的老药工在制药企业和各大研究机构通过“师徒制”传授经验心得。同时 ,还要积极鼓励年轻一代投身中医药事业 ,继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 。“要认识到传承的必要性,别让前人的智慧结晶失传 。”于葆墀说。





        1. XML地图